大眾對伊朗人的印象離不開「虔誠的穆斯林」、「包頭的女士」、「生活限制多多」等。但事實是否如此?伊朗近年的轉變大家又了解多少?讓我們看看大眾對伊朗的主要三大迷思:
1. 伊朗人都是虔誠的穆斯林?
確實,伊朗的國教是伊斯蘭教什葉派(Shia),然而伊朗人不只得一個信仰。根據官方數字,伊朗全國有九成的人口信奉什葉派(Shia),其餘一成則分別信奉伊斯蘭教另一派系—遜尼派(Sunni)丶瑣羅亞斯德教(亦稱拜火教)丶猶太教以及基督教等。

伊朗的學童
在那九成的穆斯林人口當中,也不全是虔誠至極的信徒。在伊朗,我遇過熱心有禮,堅持邀請我到清真寺參觀喝茶的年長女性;也認識一些遵守伊斯蘭規定,不吃豬肉,卻會偷偷從黑市買酒丶看成人影片的友人;亦遇過對清真寺宣禮塔的呼叫不加理會,自稱無宗教信仰(non-religious)或無神論者(atheist)的年輕人。有友人說,當被問起宗教信仰時,他都會自稱是穆斯林,除了懶得解釋,更免得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信奉其他宗教的伊朗人雖然為數不多,卻也是確確實實生活在伊朗當中。2015年,信奉基督教的球員Andranik Teymourian就成為了伊朗國家足球隊,史上第一位非穆斯林的隊長。早前到訪伊朗時,正值聖誕節,在當地市集就看到不少與聖誕節相關的商品。

雖說伊朗憲法承認上述所提到的幾個宗教,但不少報導指出政府不時會騷擾丶拘捕宗教少數群體以及關閉他們集會的地方,間接令伊朗人民對其他宗教心生恐懼。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伊朗也有法輪功。在德黑蘭其中一間書店,我就無意間發現了好幾張關於法輪功的書籤和單張。問過書店的負責人以及當地的朋友,他們說法輪功在伊朗不算普及,而法輪功在他們心目中則似是靜觀練習(Mindfulness)的一種,更甚於一種宗教。
2. 伊朗人應該沒什麼娛樂?
伊朗的宗教背景,往往會令人誤會當地人的生活枯燥乏味。沒錯,伊朗人不可以用Facebook丶Twitter,不能飲酒精飲品,也不能進行賭博活動,這些都是真的。不過,伊朗人的生活並非毫無樂趣。
和生活於香港的我們差不多,看電影丶野餐丶密室逃脫和桌上遊戲的咖啡室(Board Game Café)都是熱門的娛樂選擇。在德黑蘭認識的一名女友人,平常就會到健身室和進行攀山丶攀石等刺激活動。而面對政府的禁酒令,不少餐廳更提供「無酒精啤酒」作為代替品。

和生活於香港的我們差不多,看電影丶野餐丶到咖啡室

而面對政府的禁酒令,不少餐廳更提供「無酒精啤酒」作為代替品
香港人有子華神,伊朗也有自己的「棟篤笑」達人。伊朗裔美國人Maz Jobrani就是其中一位知名的喜劇演員。他是邪惡軸心國(Axis of Evil)喜劇巡演的發起成員之一,希望透過「棟篤笑」去消除別人對中東人的刻板印象。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他在TED的影片─Make Jokes, not Bombs.
伊朗人也會「碌手機」,Telegram和Instagram就是伊朗人最常用的社交媒體。對伊朗人而言,這些社交媒體不只是一個與朋友保持聯絡丶更新近況的平台,更是他們獲取時事資訊丶組織活動的主要渠道。早前伊朗民眾上街抗議經濟蕭條時,政府就為了控制局勢而一度封鎖了Telegram和Instagram,可見這些媒體對民眾生活影響何其深厚。
不過,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伊朗公司SabaIdea自2004年起分別設立了Aparat丶Cloob丶Mihanblog以及Filimo等不同平台,功能與我們常用的Youtube丶Facebook丶Twitter以及Netflix相若,大量填補了伊朗人在互聯網方面的空白。為了滿足求知慾也好,為了與外國的朋友溝通聯繫也好,不少伊朗人都會繞過政府監管,利用虛擬私人網路(VPN)翻牆。
3. 女性在伊朗可不可以工作丶駕駛或投票?對於男女不公,她們都習慣了?
其實自六十年代起,伊朗女性便一直享有工作丶駕駛以及投票的權利。不同行業都可以看到女性的蹤影,譬如是海關人員丶老師丶導遊以及司機等。因此在伊朗街頭,不時都可以看見女性駕駛私家車丶的士以及巴士。除了享有投票權以外,女性亦可以競選公職職務。在最近一屆的伊朗議會內,女性議員的比例就由過往的3.4%升至5.9%,取得17個席位。(伊朗版選委會Guardian Council如何篩選候選人又是另一回事。)
無可否認的是,男女不平等的問題依舊存在。例如:禁止女性在大學修讀酒店管理和核子物理等學科丶禁止女性在公共地方駕駛電單車丶已婚女性需要取得丈夫的批准才可出國等等。
可幸的是,伊朗女性並未因種種限制而變得麻木,爭取男女平等的聲音亦未有停息。早於1992年,伊朗女記者Shahla Sherkat就開始出版首本以女性角度出發的雜誌—Zanan Magazine。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家庭暴力丶男女同工不同酬以及整容手術等不同議題。2006年,一群伊朗女權份子就發起了「一百萬個簽名」(One Million Signatures Campaign)運動,冒著被捕的風險於德黑蘭的街頭收集簽名,希望促使政府廢除帶有性別偏見的法律。而在2014年,女記者Masih Alinejad亦於Facebook開展了一個名為「我的秘密自由」(My Stealthy Freedom)的女權運動,爭取廢除有關頭巾的規定。
不得不提的是,電影《伊朗式遷居》的女主角丶人稱「伊朗Natalie Portman」的Taraneh Alidoosti在公開場合不小心展現了她手臂上「女權之拳」(The Feminist Fist)的紋身後,亦於Twitter公開自己女權人士的身份。由此可見,不少伊朗女性既有對未來社會的憧憬,也有她們自己一套的抗爭方式,讓男女平等的議題一次又一次成為伊朗社會的焦點。

電影《伊朗式遷居》的女主角 Taraneh Alidoosti 在公開場合不小心展現了她手臂上「女權之拳」(The Feminist F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