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伊朗遊記

我們對伊朗人的三大迷思

大眾對伊朗人的印象離不開「虔誠的穆斯林」、「包頭的女士」、「生活限制多多」等,這些是坊間的 伊朗迷思,但事實是否如此?伊朗近年的轉變大家又了解多少?讓我們看看大眾對伊朗的主要三大迷思:

 

1. 伊朗人都是虔誠的穆斯林?

確實,伊朗的國教是伊斯蘭教什葉派(Shia),然而伊朗人不只得一個信仰。根據官方數字,伊朗全國有九成的人口信奉什葉派(Shia),其餘一成則分別信奉伊斯蘭教另一派系—遜尼派(Sunni)丶瑣羅亞斯德教(亦稱拜火教)丶猶太教以及基督教等。

伊朗女生自 9 歲起要包頭,有當地女生直言初時非常不習慣

在那九成的穆斯林人口當中,也不全是虔誠至極的信徒。在伊朗,我遇過熱心有禮,堅持邀請我到清真寺參觀喝茶的年長女性;也認識一些遵守伊斯蘭規定,不吃豬肉,卻會偷偷從黑市買酒丶看成人影片的友人;亦遇過對清真寺宣禮塔的呼叫不加理會,自稱無宗教信仰(non-religious)或無神論者(atheist)的年輕人。有友人說,當被問起宗教信仰時,他都會自稱是穆斯林,除了懶得解釋,更免得招來不必要的麻煩。

信奉其他宗教的伊朗人雖然為數不多,卻也是確確實實生活在伊朗當中。2015年,信奉基督教的球員 Andranik Teymourian 就成為了史上第一位,伊朗國家足球隊中非穆斯林的隊長。早前到訪伊朗時正值聖誕節,在當地市集就看到不少與聖誕節相關的商品。

雖說伊朗憲法承認上述所提到的幾個宗教,但不少報導指出政府不時會騷擾丶拘捕宗教少數群體以及關閉他們集會的地方,間接令伊朗人民對其他宗教心生恐懼。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是,伊朗也有法輪功。在德黑蘭其中一間書店,我就無意間發現了好幾張關於法輪功的書籤和單張。問過書店的負責人以及當地的朋友,他們說法輪功在伊朗不算普及,而法輪功在他們心目中則似是靜觀練習(Mindfulness)的一種,更甚於一種宗教。

 

2. 伊朗人應該沒什麼娛樂?

伊朗的宗教背景,往往會令人誤會當地人的生活枯燥乏味。沒錯,伊朗人不可以用 Facebook 丶 Twitter ,不能飲酒精飲品,也不能進行賭博活動,這些都是真的。不過,伊朗人的生活並非毫無樂趣。

跟生活於香港的我們差不多,看電影丶野餐丶密室逃脫和桌上遊戲的咖啡室( Board Game Café )都是熱門的娛樂選擇。在德黑蘭認識的一名女友人,平常就會到健身室和進行攀山丶攀石等刺激活動。而面對政府的禁酒令,不少餐廳更提供「無酒精啤酒」作為代替品。

和生活於香港的我們差不多,看電影丶野餐丶到咖啡室

而面對政府的禁酒令,不少餐廳更提供「無酒精啤酒」作為代替品

香港人有子華神,伊朗也有自己的「棟篤笑」達人。伊朗裔美國人 Maz Jobrani 就是其中一位知名的喜劇演員。他是邪惡軸心國( Axis of Evil )喜劇巡演的發起成員之一,希望透過「棟篤笑」去消除別人對中東人的刻板印象。有興趣的可以看看他在 TED 的影片─Make Jokes, not Bombs.

伊朗人也會「碌手機」, Telegram 和 Instagram 就是伊朗人最常用的社交媒體。對伊朗人而言,這些社交媒體不只是一個與朋友保持聯絡丶更新近況的平台,更是他們獲取時事資訊丶組織活動的主要渠道。早前伊朗民眾上街抗議經濟蕭條時,政府就為了控制局勢而一度封鎖了 Telegram 和 Instagram ,可見這些媒體對民眾生活影響何其深厚。

不過,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伊朗公司 SabaIdea 自 2004 年起分別設立了 Aparat 丶Cloob 丶 Mihanblog 以及 Filimo 等不同平台,功能與我們常用的 Youtube 丶 Facebook 丶 Twitter 以及 Netflix 相若,大量填補了伊朗人在互聯網方面的空白。為了滿足求知慾也好,為了與外國的朋友溝通聯繫也好,不少伊朗人都會繞過政府監管,利用虛擬私人網路(VPN)翻牆。

 

3. 女性在伊朗不可以工作丶駕駛或投票?

其實自六十年代起,伊朗女性便一直享有工作丶駕駛以及投票的權利。不同行業都可以看到女性的蹤影,譬如是海關人員丶老師丶導遊以及司機等。因此在伊朗街頭,不時都可以看見女性駕駛私家車丶的士以及巴士。除了享有投票權以外,女性亦可以競選公職職務。在最近一屆的伊朗議會內,女性議員的比例就由過往的3.4%升至5.9%,取得17個席位。(伊朗版選委會Guardian Council如何篩選候選人又是另一回事。)

無可否認的是,男女不平等的問題依舊存在。例如:禁止女性在大學修讀酒店管理和核子物理等學科丶禁止女性在公共地方駕駛電單車丶已婚女性需要取得丈夫的批准才可出國等等。

可幸的是,伊朗女性並未因種種限制而變得麻木,爭取男女平等的聲音亦未有停息。早於1992年,伊朗女記者 Shahla Sherkat 就開始出版首本以女性角度出發的雜誌— Zanan Magazine 。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家庭暴力丶男女同工不同酬以及整容手術等不同議題。 2006 年,一群伊朗女權份子就發起了「一百萬個簽名」( One Million Signatures Campaign )運動,冒著被捕的風險於德黑蘭的街頭收集簽名,希望促使政府廢除帶有性別偏見的法律。而在 2014 年,女記者 Masih Alinejad 亦於 Facebook 開展了一個名為「我的秘密自由」( My Stealthy Freedom )的女權運動,爭取廢除有關頭巾的規定。

電影《伊朗式遷居》的女主角 Taraneh Alidoosti 在公開場合不小心展現了她手臂上「女權之拳」(The Feminist Fist)

不得不提的是,電影《伊朗式遷居》的女主角丶人稱「伊朗 Natalie Portman 」的 Taraneh Alidoosti 在公開場合不小心展現了她手臂上「女權之拳」( The Feminist Fist )的紋身後,亦於 Twitter 公開自己女權人士的身份。由此可見,不少伊朗女性既有對未來社會的憧憬,也有她們自己一套的抗爭方式,讓男女平等的議題一次又一次成為伊朗社會的焦點。

想認識伊朗更多嗎?想了解伊朗人的生活習慣嗎?想聽聽他們的心底話嗎?跟我們一同前往這個國家吧,GLO Travel專門開辦 伊朗深度遊,或者過來 伊朗自由行,可能你會因而認識一個不一樣的伊朗。

立即參加旅行講堂,認識伊朗文化

未能行萬里路,不如一齊讀萬卷書!GLO Travel 邀請到中大哲學講師主講《往被制裁的國家旅行:伊朗》網上課堂,分享在伊朗旅行的觀察,以及在國際制裁下如何實踐良心旅行。另外,建築師、電台節目主持及旅人 Zeno Yu 亦會主講《中東遊蹤:閱讀城市 x 建築設計》,以建築及城市設計切入,帶大家認識敘利亞、伊朗、黎巴嫩和也門的歷史、地理及文化,從旅遊閱讀中東,從建築說故事。

GLO Travel 亦邀請到香港不同界別的專家和學者設計和教授其他網上課程,涵蓋國際關係、哲學、歷史、文化、建築等領域,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分享各地遊歷見聞。歡迎到旅行講堂學習平台瀏覽及報讀各課程!

GLO Travel

Share
Published by
GLO Travel

Recent Posts

【以色列手信】一句「聽啊以色列」 拆解猶太教盒子與帽子

以色列是三大宗教聖地,當地逾 7 成人口信奉猶太教,我們出入以色列多次,不少旅人都好奇會問,為何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掛著長型小盒子?在哭牆或會堂中,男士們又會在額前戴著黑盒,手臂繞著黑色帶子?這些東西究竟有什麼宗教意義?若非教徒,又可否購買這些宗教用品作為以色列手信?這篇文章為你一一解答。

4 years ago

【後疫情時代】疫情過後 旅行會是什麼樣子?

全球疫情稍為緩和,不少國家都希望盡快重啟旅遊業,跟情況受控的國家成立「旅遊氣泡」。為了解各位旅人在後疫情時代的旅行喜好,我們於6月份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收到220份回覆,經過深入審視調查結果,我們發現一些獨特有趣的旅遊趨勢。

4 years ago

【中東冷知識】從約旦貨幣看先知的後裔

約旦被稱為「西亞樂土」,跟其他中東國家不同,她的國王全是來自哈希姆家族--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約旦國王同時集立法、行政、司法和軍事大權於一身,立國至今有四代國王,有人被暗殺、有人被廢位,他們的樣貌印在約旦貨幣上,雖然貴為「聖裔」,但統治路上卻非一帆風順。

4 years ago

【中亞特產】5 款充滿民族風情的中亞手信

中亞五國擁有豐富民族風情,她們的藝術見於日常生活細節,我們旅行團隊也喜愛將中亞風情帶到家中,以下是5款我們推介的中亞手信,除了記錄著旅程的美好時光,也承載著厚厚的中亞人民氣息。

4 years ago

【旅遊氣泡】尋找澳門土生葡人的足跡

提起澳門,不少人會想起豬扒包、葡撻或是賭場,但當地其實有一群獨特族群,他們母語未必是中文,外貌帶點「鬼鬼地」,卻是在澳門土生土長。對,他們是土生葡人,還有他們的語言--土生葡語,一種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語種。

4 years ago

【生活逼人】全球生活成本排行榜 土庫曼首都位列第二?

土庫曼一直予人神秘莫測,其專制獨裁的統治風格甚至換來「中亞北韓」之稱,但原來土庫曼的物價飆升速度也非常驚人。最近有調查發現,全球外派人員的生活成本排名,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德僅次香港,全球排名第 2,高於東京及紐約。

4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