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黎雋維:超譯貝聿銘 — 以現代主義演繹中式空間美學

(作者為旅行講堂導師黎雋維 Charles Lai)

有一些建築作品,是我一直覺得唔鍾意的,但親身感受之後,就會有 okay, I am convinced 的感覺。貝聿銘的日本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 是其中之一。參觀之前一直認為,貝聿銘將日本傳統屋頂的形態,直接加諸於建築主體之上,是一個太過形式化的處理手法,甚至有點牽強。

在親身體驗之後,才會真正明白,貝聿銘在平面設計上,喜歡運用三角形。原來這並非只是造形。三角形的矩陣之上,所設計的門窗,可以令動缐和視角,不斷呈現不同的角度。每道走廊的盡頭,都有一個半開的空間在等待著。門窗都因為角度的關係,半羞的躲在角落的後方。如此的空間體驗,和中式庭園景觀的美學,猶抱琵琶半遮面,有共同的目的。但是,三角形的平面佈局,在任何傳統建築都看不到,是一個完全嶄新的現代主義建築概念。貝聿銘出生於名門望族。49 年解放之前,蘇州傳統中式庭園獅子園是貝家的私人產業。每年夏天,貝聿銘都會到獅子園避暑。經年的親身體驗,似乎將這種空間哲學,深刻的勾劃在他的腦海之中。

日本 MIHO Museum 貝聿銘將日本傳統屋頂的形態,直接加諸於建築主體之上,似乎稍為有點牽強。

日本 MIHO Museum 三角形的平面佈局,緩減了行走時轉換角度的速度,令建築空間帶來一點含蓄的感覺。

三角形佈局引申出的,是斜向的行走路線。因為國度的關係,空間會隨着行走而慢慢展現在眼前。而且經常處於一個七三分割的黃金比例構圖,大大增加了建築空間的層次。

將傳統空間美學概念,內化到嶄新的建築佈局中。貝聿銘其實花了大半生的時間。從哈佛大學的畢業作品「上海美術館」之中,貝氏已經嘗試將庭院放到現代建築的框架裏頭。1942 年 12 月,貝氏考入哈佛大學建築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此時,由德國逃走到美國的 Bauhaus 創辦人之一,Walter Gropius 正在哈佛任教。貝氏的建築手法,卻並沒有太多 Walter Gropius 或者其他早期 Bauhaus 的影子。對貝氏影響深遠的,是另一位現代主義大師 Mies van der Rohe。貝氏在畢業作品「上海美術館」的建築之中,加入了中空的部份作為庭園。而圍繞四週的建築體量,則充滿了 Mies 影子。雖然在建築之中加入庭園,並不能算得上是貝氏的發明,甚至不是中式建築的獨有完素。作為貝聿銘同期同學的台灣建築大師王大閎,曾經表達過中國傳統建築,和 Mies 的建築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因此貝氏有相同的發見,亦非不可能。

貝聿銘在哈佛大學的畢業作品「上海美術館」

對 Mies 的崇拜和臨摹,主宰了貝氏的早期作品。畢業後的幾年,貝氏加入美國地産商 Webb and Knapp。隨後於 1955 年創立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貝氏於這個時期設計了很多的廉價住宅,他的第一個作品是位於美國丹佛市的 Mile High Center。貝氏得到很多機會,實驗一些務實、經濟、而又優雅的現代主義建築。貝氏在這些建築的外牆設計,經常運用 3 分的模組。這個手法可能是受到 Mies 的影響。要將全個外牆工整的分割,需要嚴謹的細部設計和執行。凡是對貝氏建築有認識的人,都知道貝氏建築的一磚一瓦,從天花到牆壁,再轉到地板,駁口都必定完美的排列接合,不會出現不足一整塊磚石而需要用半塊磚石來鋪面的情況。由整個建築從外觀到內裝,似乎都盡在他的掌握之中。現代主義建築講求的實際,但亦在乎工藝和細節。這些完素在貝氏的建築中可見一斑,亦代表了貝氏作為現代主義建築忠實的支持者的執著。

貝聿銘的第一個作品,美國丹佛市的 Mile High Center。從中可以看到不少 Mies van der Rohe 的高層住宅公寓設計的影子。例如外牆3分的手法,突顯柱子結構的外觀等技巧,都是 Mies 的拿手好戲。

「那是宣稱革命已經勝利,讓我們挽起袖子幹些什麼的一代, 我就是屬於那一代的。」貝氏作出這樣的宣言,一生只追求現代主義建築設計。有評論曾經認為,貝氏的確是一位最出色的現代主義大使之一,但他其實並沒有作出過任何改變建築設計現狀和未來的創新。要作出定論,似乎要留待歷史學家的判斷。但無論如何,貝氏的事業橫跨了幾乎 70 年,能夠達到這個程度的建築師可算是寥寥可數。關於他的一手資料,數量極度龐大。整理和編寫關於貝聿鉻的建築歷史,將會是一樣艱巨而又成果豐碩的工作。

MIHO Museum

MIHO Museum

從日本回到香港,這個八月,GLO Travel 將開辦網上課程:「點解我哋咁撚鍾意香港?」,在導師黎雋維 Charles 的帶領下,一同追溯歷史,重新反思「東方之珠」及「石屎森林」的真正涵義,探尋香港最真實的一面。

 

立即參加旅行講堂,認識現代建築

未能行萬里路,不如一齊讀萬卷書!GLO Travel 聯同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 Charles 舉辦《建築歷史總論》網上課程,以環球建築歷史為主題,深入淺出講解各地的建築風格與思潮,以及相關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脈絡。日後再次遊歷各國、觀賞名勝古蹟時,便不需依靠旅遊書才能解讀建築了。

GLO Travel 亦邀請到香港不同界別的專家和學者設計和教授網上課程,涵蓋國際關係、哲學、歷史、文化、建築等領域,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分享各地遊歷見聞。歡迎到旅行講堂學習平台瀏覽及報讀各課程!

GLO Travel

Share
Published by
GLO Travel

Recent Posts

【以色列手信】一句「聽啊以色列」 拆解猶太教盒子與帽子

以色列是三大宗教聖地,當地逾 7 成人口信奉猶太教,我們出入以色列多次,不少旅人都好奇會問,為何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掛著長型小盒子?在哭牆或會堂中,男士們又會在額前戴著黑盒,手臂繞著黑色帶子?這些東西究竟有什麼宗教意義?若非教徒,又可否購買這些宗教用品作為以色列手信?這篇文章為你一一解答。

4 years ago

【後疫情時代】疫情過後 旅行會是什麼樣子?

全球疫情稍為緩和,不少國家都希望盡快重啟旅遊業,跟情況受控的國家成立「旅遊氣泡」。為了解各位旅人在後疫情時代的旅行喜好,我們於6月份進行網上問卷調查,收到220份回覆,經過深入審視調查結果,我們發現一些獨特有趣的旅遊趨勢。

4 years ago

【中東冷知識】從約旦貨幣看先知的後裔

約旦被稱為「西亞樂土」,跟其他中東國家不同,她的國王全是來自哈希姆家族--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約旦國王同時集立法、行政、司法和軍事大權於一身,立國至今有四代國王,有人被暗殺、有人被廢位,他們的樣貌印在約旦貨幣上,雖然貴為「聖裔」,但統治路上卻非一帆風順。

4 years ago

【中亞特產】5 款充滿民族風情的中亞手信

中亞五國擁有豐富民族風情,她們的藝術見於日常生活細節,我們旅行團隊也喜愛將中亞風情帶到家中,以下是5款我們推介的中亞手信,除了記錄著旅程的美好時光,也承載著厚厚的中亞人民氣息。

4 years ago

【旅遊氣泡】尋找澳門土生葡人的足跡

提起澳門,不少人會想起豬扒包、葡撻或是賭場,但當地其實有一群獨特族群,他們母語未必是中文,外貌帶點「鬼鬼地」,卻是在澳門土生土長。對,他們是土生葡人,還有他們的語言--土生葡語,一種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語種。

4 years ago

【生活逼人】全球生活成本排行榜 土庫曼首都位列第二?

土庫曼一直予人神秘莫測,其專制獨裁的統治風格甚至換來「中亞北韓」之稱,但原來土庫曼的物價飆升速度也非常驚人。最近有調查發現,全球外派人員的生活成本排名,土庫曼首都阿什哈巴德僅次香港,全球排名第 2,高於東京及紐約。

4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