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緬甸旅行時,不時被她的英文名字受困擾:究竟 緬甸英文 叫 Burma 還是 Myanmar?其實在當地人心目中,兩者的分別實在不大,但為何一個國家出現兩個名字呢?
緬甸有兩個英文國名是基於歷史及政治原因。緬甸在英殖時期(1824至1948年),緬甸一直被稱為Burma。直到 1989 年,緬甸軍政府把這帶有殖民地色彩的名字改成 Myanmar。
當時緬甸軍政府解釋,因為 Burma 甚有種族主義色彩,只代表了國內最大民族 — 緬族人(Burman),而忽略了其餘 134 個民族,故此改成看來較中立的Myanmar ,也有另一些說法,指易名是為了擺脫從前的英殖歷史。 當時不只緬甸改國名,城市的名字也變更了,如仰光由 Rangoon 更改為 Yangon。
Myanmar 還是 Burma 反映政治立場?
然而,由於當時國際社會普遍不認同緬甸軍政府,因此西方傳媒多數仍然叫緬甸作 Burma,有一點點抗議的味道;在國內萬人敬仰的領袖昂山素姬(或稱翁山蘇姬)也稱為 Burma,但對軍政府是一種挑釁行為,政府曾警告素姬,要她停止稱呼緬甸為 Burma 。因此,選用國名成為政治敏感的話題,代表國家「站哪一邊」。
美國政治人物到訪緬甸,曾因為選用哪個名字而顯得小心翼翼,如希拉里在 2011 年以美國國務卿身分出訪,絕口不提 Burma 或 Myanmar,改用「這個國家」來稱呼緬甸。 奧巴馬於2012 年到訪該國,則兩個名字交替使用,如跟總統登盛會面時,稱用 Myanmar,和昂山素姬說話時則改稱 Burma。其後總統發言人解釋, 奧巴馬這麼做是「出於外交禮儀」,美國官方仍稱呼緬甸為 Burma。
自昂山素姬在 2016 年當上國務資政(被外界視為相當於緬甸總理的職務)後,曾在發表演說期間突然提出要釐清外界應如何稱呼緬甸的疑惑。根據香港01 報道,她指國家憲法上沒有明文規定哪一個國名,所以外國可隨意選用兩個名字。
她還表示,自己習慣使用 Burma,但並不代表其他人必須跟隨。為讓他人聽的更舒服,她會盡力改口使用 Myanmar,甚至打趣說:「我想這就是外交,我們要學會包容對方」逗得全場歡笑連連。
GLO Travel 緬甸深度遊 帶領大家走訪當地不同特色地標及廟宇,置身一眾如夢似幻的動人景色,更與仰光古蹟基金合作,走入多個謝絕參觀的重要歷史建築,探索該國的殖民過去之餘,也了解近年當地古蹟保育的挑戰。今年,跟我們到緬甸吧。
立即參加「旅行講堂」網上課程
未能行萬里路,不如一齊讀萬卷書!GLO Travel 特別邀請到香港不同界別的專家和學者設計和教授網上課程,涵蓋國際關係、哲學、歷史、文化、建築等領域,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分享各地遊歷見聞。歡迎到旅行講堂學習平台瀏覽及報讀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