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年 8 月 23 日,仍屬蘇聯加盟國的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出現了一條「波羅的海之路 (Baltic Way)」— 200 萬人手牽手,組成超過 600 公里的人鏈,連結起三國首都維爾紐斯、里加和塔林,以和平方式抗議蘇聯與納粹德國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在二戰結束後以武力非法佔領三國。在歷史寫下了非常著名的和平理性抗爭 — 波羅的海之路。
波羅的海之路事件經過
當年主辦單位預先在地圖明確標示出城鄉各處的人鏈位置,方便民眾參與;雖有僱主不允許員工請假,但也有些資助巴士費用讓員工參與;愛沙尼亞則訂當天為公眾假期。
示威當日,特別電台廣播負責協調工作,於是民眾都攜帶收音機,聽候指示牽手。當地時間下午 7 時,示威者和平地牽手 15 分鐘,以貫穿三國的人鏈展示波羅的海人民的團結,希望世界能關心三國共同的歷史遭遇。
在沒有手機及社交媒體溝通之下,主辦單位在每一公里位置設置一個檢查站,安排工作人員守在每一個檢查站,並預計一個成年人展開雙臂大約有一米闊,估算每個檢查站之間要有一千人,然後安排參加者分配到各個檢查站之間。工作人員會管理每個檢查站之間人數,倘若有多出或短缺的人數,會立即安排車輛運送到適合的檢查站去,最後於大氣電波中傳達訊息,宣佈在那一刻一起拖手組成人鏈。而當年有份運送參加者到郊區檢查站的小型貨車,亦在愛沙尼亞的塔林博物館內展出。
蘇聯政府的反應
蘇聯原以嚴厲字眼發出聲明,指責人鏈為「民族主義的歇斯底里」,更威脅使用武力。但三國社運領袖強調群眾的要求是道德而非政治議題,希望離開蘇聯,以恢復歷史公義;同時,他們向聯合國秘書長發表聯合聲明,指出受到侵略威脅,要求國際委員會監察局勢。莫斯科隨後態度軟化,並在 1989 年 12 月全國蘇維埃大會通過譴責《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議案。
波羅的海之路結果
就在人鏈運動後半年,立陶宛終得償所願,脫離蘇聯管治。同年 8 月,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亦跟隨立陶宛,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
200 萬民眾築成的人鏈沒有即時讓蘇維埃政府低頭,但那和平理性的震撼畫面卻不斷牽動大眾情緒,在國內外大收宣傳之效。而堅實的群眾支持,也壯大了社會運動,為波羅的海三國往後的改變埋下伏筆。(延伸聆聽:GLO Travel 波羅的海深度遊籌辦人兼蘇聯旅人陳樂遙 Yoyo 分享三國故事)
GLO Travel 舉辦波羅的海旅行團,有別於其他旅行團著重波羅的海風情以及北歐之旅。行程到訪位於愛沙尼亞風前蘇聯秘密警察辦公室及監獄等。隨團有專家娓娓道來波羅的海三國與蘇聯之間的瓜葛以及爭取獨立的過程。GLO Travel 於 2019 年首次推出特別企劃《蘇聯三十夜》,破天荒設計橫跨 30 日的東歐中亞超深度遊,遊走 9 個前蘇聯加盟國及衛星國,探究蘇聯如何繼續影響東歐中亞之餘,也感受今天不同國家的多元色彩。
未能行萬里路,不如一齊讀萬卷書!GLO Travel 特別邀請到香港不同界別的專家和學者設計和教授網上課程,涵蓋國際關係、哲學、歷史、文化、建築等領域,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分享各地遊歷見聞。歡迎到旅行講堂學習平台瀏覽及報讀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