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切爾諾貝爾有如標本,而我們在參訪時,也往往習慣傾聽歷史,鮮有談及它的未來,人們難以想像它走出災難之後,會是如何、能夠如何。
往年上任的總統澤連斯基公布他心目中的藍圖,切爾諾貝爾將會:
1) 引入電子門票系統,現時旅客申請參觀時,有機會於入區內的檢查關卡,才發現申請不獲批。澤連斯基希望電子門票系統能改善審批情況,方便旅客規劃行程;
2) 容許區內短片拍攝及改善手機網絡接收,改善旅客體驗;
3) 加設園區水上通道,增加「景點」等,並希望開放更多禁區。此舉令人不禁擔心切爾諾貝爾會變成主題樂園,塞滿打卡的遊客,當地導遊亦擔心污染與破壞問題將會一發不可收拾,山火、動物滅絕等將在區內頻繁發生。

因位處室內,輻射粒子被建築物阻隔,Azure 游泳池被視為區內其中一個最潔淨的地方。 經進一步清理後,未來的游泳池不知會不會重新注滿水,歡迎遊客暢泳?

Pripyat 原本是蘇聯計劃的模範城市之一,內裡住著許多蘇聯幹部精英與他們的家庭。因此,我們不難發現Pripyat 仍存有許多與兒童有關的設施,包括遊樂場。未來的廢棄碰碰車不知還有沒有機會重新接上電源,載著小朋友馳騁?
但導遊哥哥補充,他還是支持園區開放,期望更多遊客分享故事之餘,他一瞥旁邊的司機大哥,感嘆許多人等待著珍貴的工作機會,「現在烏克蘭的生活太艱難了,尤其是藍領」。加上今年疫情之下,烏克蘭失業率節節上升;疫情過後,相信更多當地人等著核區開放,迎來就業機會,嗷嗷待哺。
作為故事的「外人」,我們或將目送神秘原始的切爾諾貝爾逝去,空置大樓失去它的寧靜,留守者的小屋人來人往;但同時更多民眾認識核能,吸取歷史教訓。在於當地人而言,不論是期待或抗拒,他們終將賦予切爾諾貝爾更多意義,而切爾諾貝爾亦會為烏克蘭帶來新氣象。
靜待蛻變的切爾諾貝爾與烏克蘭,我們未來見。

我們在核區內時會看見各地藝術家的壁畫。未來切爾諾貝爾開放後,當局為了吸引遊客打卡,不知會不會在雷達塔下噴滿instagramable的塗鴉?

部分勞動節宣傳品至今仍留在 Pripyat 中,原封不動。未來的廢棄大樓不知會不會重新掛上當年的勞動節文宣,重現核災前的「蘇聯模範城市」?
作者:切爾諾貝爾旅人 Alison
立即參加旅行講堂,認識核災前因後果
未能行萬里路,不如一齊讀萬卷書!GLO Travel 開辦《走進世界核災現場的惡夢》網上課程,由香港核能專家古偉牧和暢銷書《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核爆》作者 Yoyo 陳樂遙,與大家一同分析旅遊業對切爾諾貝地區所帶來的改變,並以第一身角度分享深入切爾諾貝爾和福島的見聞,由核區實況談到後瘟疫時代,解構不同災難的社會後遺。在艱難的抗疫日子,我們一起走進歷史現場,借古鑑今。
GLO Travel 亦邀請到香港不同界別的專家和學者設計和教授其他網上課程,涵蓋國際關係、哲學、歷史、文化、建築等領域,透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分享各地遊歷見聞。歡迎到旅行講堂學習平台瀏覽及報讀各課程!